支持单位: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
湖北恩施,长江一级支流清江发源于此,向东奔流不足数十里就陡然深入地底,在腾龙洞形成长达16.8公里的地下伏流。吞云吐雾的腾龙洞在此处蛰伏千百年,与周边浩瀚嶙峋的山崖、石峰、石柱,勾勒出雄奇壮美的画卷。
岩溶石柱林©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
清江,古称夷水,因"水色清明十丈,人见其清澄",故名清江,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的南麓,流经利川、恩施、宣恩、建始、巴东、长阳、宜都等七个县市,在宜都陆城汇入长江。
清江水系示意图,腾龙洞部分为清江的地下河©脚爬客/制图
但是这样的一条大河,经过腾龙洞时,竟一头扎进地下,形成长达16.8公里的伏流,这一震撼的地质奇观被称为“卧龙吞江”。
清江在地下蜿蜒前行,冲刷出复杂的水系通道,形成腾龙洞的“水洞”。
不仅如此,在地质历史时期,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带动鄂西山地的抬升,清江曾一度改道。原先的清江古河道逐渐干涸,河流冲刷出的地下迷宫,形成了现今腾龙洞的“旱洞”。
旱洞包含多层洞穴系统且支洞繁多,非常容易迷路。因此,尽管早在1884年的清朝光绪年间就有采硝者进入腾龙洞的记录,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,科考人员才逐步揭开腾龙洞神秘的面纱。
1988年,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比利时洞穴组织合作,组成约30人的中外专家科考团,一同探索这神秘的腾龙洞。整个实地考察论证过程历时32天,勘测洞长39公里,并做出了整个洞穴长度超过70公里的预测。
腾龙洞及清江伏流平面图(示意)©脚爬客/制图
在科考过程中,巨大、险胜、怪诞、新奇而又和谐的腾龙洞令国际专家叹为观止,无不兴致盎然、激情澎湃。
腾龙洞“水洞”“旱洞”双层洞穴系统形成示意图©脚爬客/制图
随着腾龙洞探索热潮的兴起,越来越多神奇而又壮观的地质现象被发现。
在腾龙洞的后段,人们发现一个偌大的洞穴大厅内竟然藏着一座山,山体被云雾环绕,神秘非常。
向来只见山藏洞,洞内藏山几回闻?原来,这是腾龙洞的内部极为庞大,洞顶有部分岩石垮塌,日积月累居然堆积成了一座小山包,当地人将其取名为“妖雾山”。
腾龙洞“水洞”“旱洞”双层洞穴系统形成示意图©脚爬客/制图
当外界天气晴朗时,山洞内的压力较高,气体不会进入,没有雾气产生。到了阴雨天气,洞内的气压降低低,外部较热的空气进入山洞,冷热交汇下就形成了雾气。
除此之外,千百年来当地居民笃信洞内有龙骨,就在妖雾山的后面,这也是腾龙洞名称的由来。民间传言虽然玄乎,但肯定不是空穴来风。经过专家的考察和鉴定,腾龙洞内所谓的“龙骨”是大规模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群。
腾龙洞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©脚爬客/制图
时至今日,已探明的腾龙洞总长度达到59.8公里,经初步计算,洞穴容积接近4000万立方米,属于世界级溶洞。
02
宛如天开的地表深壑
顺清江而下,就抵达了另一个与腾龙洞截然不同的地下世界,它并不是光怪陆离的巨大洞穴,而是宛如开天辟地而成的深壑——恩施大峡谷。
恩施大峡谷局部©全景视觉
其实,在岩溶地区,峡谷并不罕见,毕竟这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类型之一。但是达到恩施大峡谷如此规模的峡谷就很罕见了。
据统计,恩施大峡谷全长108公里、高差200~400米、面积300平方公里,怪峡飞瀑,奇峰巨洞,比比皆是。万米绝壁画廊、千丈飞瀑流芳、百座独峰矗立、十里深壑幽长,在中国的峡谷之中也毫不逊色。
中国峡谷数据对比(部分)©脚爬客/制图(该部分中国地图底图来源于谷歌地图)
除此之外,峡谷之内,陡峻的山崖咫尺离立,层烟叠翠,澄映内外,当清江的水雾浮起,拢聚成云,成就恩施大峡谷的奇景之一“清江升白云”。
清江升白云©图虫创意
在峡谷的两侧,有大批石柱拔地而起,它们虽然相距不过20公里,却呈现出迥异的形态。
峡谷一侧的石柱成群分布在七星寨,它们密集分布、丛列似林,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达60余数,或似铁锏、或像斜塔、或呈大鹏展翅之姿、或显定海神针之态,刚劲挺拔、棱角分明。
“梦笔生花”©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
其中一根石柱高度为150米,柱体底部直径6米,最小直径只有4米,上宽下窄,看起来随时会轰然倒塌。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——“一炷香”。
“一炷香”©图虫创意
这根石柱虽然看起来摇摇欲坠,但其实已经在风雨飘摇之中矗立了无数个春秋。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,这根石柱的岩石是三叠纪的灰岩,它从恐龙横行的年代保留至今,见证了这里的沧海桑田。
而在峡谷的另一侧,延绵的坡地中,这片区域中唯一的一根石柱从谷底拔地而起,其名为——“朝天笋”。它高约150米,柱径约5~20m,矗立于天地之间,遗世独立,与“抱团取暖“的石柱群形成鲜明的差异。
“朝天笋”©图虫创意
在这段大峡谷之内,还有一段云龙河嶂谷,长约4km,宽20~110m,深60~160m,就像一条深切的地表岩缝,因而被称为“云龙河地缝”。
“云龙河地缝”©图虫创意
不同于一般地缝的上窄下宽或下窄上宽,云龙河地缝上下垂直角度基本一致,断面呈U字形,十分罕见。而在地缝之上,有8条支流与主流下切不同步而呈悬瀑,两岸夹峙,似银河落九天。
“云龙河地缝”断面©图虫创意
根据研究,云龙河地缝两侧的岩石都是古老的石灰岩,并且地缝两侧的岩体纹理和走向分布都十分接近,足以让我们猜测:这里曾是一个整体。
“云龙河地缝”两侧岩体较为相似©图虫创意
地缝中遍布的岩块,至今不息的地下暗河、垂直的岩壁……这一切线索都在为人们寻找云龙河地缝的形成原因指引方向。
“云龙河地缝”底部依然可见河流,这可能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©图虫创意
据推测,云龙河地缝很有可能是由伏流造成的溶洞坍塌形成的。很多年前在这里的地层之下,一条暗河不断掏蚀着石灰岩层,逐渐形成了幽深的溶洞隧道,伴随着山地抬升和水流的作用等因素,溶洞顶部坍塌,地缝形成。
云龙河地缝形成示意图(猜想)©脚爬客/制图
在恩施这水墨似的青崖黑石之间,浓绿泼洒,雪瀑飞喷,而云龙河地缝这一道看似酷烈的大地之痕,也被自然的生机充溢,与周边的山川、村落联结成一个生态整体。
03
山、水与生命
清江从“卧龙吞江”处进入地下,形成16.8公里的地下伏流,在黑洞处流出地表,进入雪照河,继续向东奔流,恩施大峡谷萦绕的云雾或成雨或随风,最终融入清江。
水,是塑造这里地上、地下世界的伟大力量,也为这里的生命,涂上一抹水样的绿色。
朝东岩雄姿©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
名木挺秀、苍郁叠翠。放眼群山,春天十里飘香、夏日绿意盎然、秋天层林尽染、冬日银装素裹,一年四季展现不同的风景线。
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分布有已知维管植物(含蕨类植物)138科、411属、1489种。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7种,分别是:水杉、珙桐、莼菜、银杏、红豆杉、南方红豆杉、伯乐树;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秃杉、篦子三尖杉、金钱松等24种。
腾龙洞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保护植物©脚爬客/制图
关于这里的水杉,还有一段传奇故事。
与如今处处可见的境遇不同,在上个世纪,水杉只是一个和恐龙一样的传说,曾在第三纪广泛分布的它们,在第四纪冰川期过后早已不见踪影,只有地层中的化石诉说着往昔的家族辉煌。
1941年,植物学家干铎教授在湖北利川谋道溪发现了一株奇特的“落叶大树”,后经植物学家胡先骕、郑万钧教授鉴定为水杉,并于1948年发表了《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》一文,推翻了“水杉早已灭绝”的论点,一时轰动世界植物学界。
湖北利川谋道溪发现的水杉模式标本树©图虫创意
随着水杉的广泛引种,这种消失多年的“活化石”重新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,但是,利川小河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水杉原生种群栖息地,依然具有着重要的科研、保护价值。
群山庇护,水草丰茂,茂密的森林为动物的生长、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。公园内现有野生动物170余种,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、金钱豹、林麝、云豹4种;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短尾猴、猕猴、穿山甲、黑熊、大灵猫、红腹锦鸡、大鲵、虎纹蛙等20种。
腾龙洞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保护动物©脚爬客/制图
青山秀水,赋予了这里的人们与自然相存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。腾龙洞内,人们以土家族文化为背景,汲取恩施地区极具特色的土家民族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,编排了大型情景歌舞《夷水丽川》和《龙船调》,向世界唱响腾龙洞-大峡谷的声音。
停放在旱洞洞口的龙船©全景视觉
上世纪90年代,年轻的佟文西去鄂西采风,当汽车在山路上爬行时,他看到了奔腾的清江河,被云雾缭绕的远山等景色所吸引,创作了诗歌《土家的歌与路》。后来,这首诗歌被赋曲,成为传遍大街小巷的歌曲《山路十八弯》,恩施这片雄奇的山地景观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。
如今,随着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,这云蒸霞蔚的山水之间、深邃神秘的地下世界得到了规范化的保护,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更多的人所熟知,新的故事正由人与自然共同编写。
参考文献:
[1] 刘定学, 金兴红. 震撼!腾龙洞——湖北清江源地质公园腾龙洞园区[J]. 资源环境与工程, 2007, 21(3):354-355.
[2]刘绍敏, 梅涛. 中国最美的地方喀斯特王国——腾龙洞[J]. 湖北画报(湖北旅游), 2008(05).
[3] 陈诗才. 中国最大的旅游洞系——腾龙洞研究[J]. 旅游学刊, 1990(03):54-57+67.
[4] 肖家魁, 张军. 雄奇大峡谷——湖北清江源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园区探秘[J]. 资源环境与工程, 2007, 021(003):352-353.
[5] 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规划(2018—2030)